5月31日晚,智能評價與治理系列論壇第一期——“反思與探索:人文學者談學術評價”在線舉行。論壇由復旦大學國家智能評價與治理實驗基地、復旦大學人文社科評價研究中心聯(lián)合主辦,復旦大學出版社(復旦新學術)、復旦大學前沿情報與智能評價研究所(籌)協(xié)辦。首期論壇聚焦人文學科評價問題,邀請多位知名人文學者交流探討評價理論、方法與實踐問題。
復旦大學副校長、復旦大學國家智能評價與治理實驗基地領導小組組長陳志敏出席并致辭。北京大學陳平原教授,復旦大學葛劍雄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孫郁教授,華東師范大學高瑞泉教授發(fā)表主旨演講,復旦大學國家智能評價與治理實驗基地學術副主任趙星教授作交流報告。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人文社科評價研究中心主任陳思和教授主持論壇。復旦大學出版社黨委書記兼董事長、人文社科評價研究中心副主任嚴峰,復旦大學圖書館副館長、人文社科評價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樂及實驗基地研究團隊參與交流討論。
陳志敏副校長在致辭中指出,復旦大學近年來重視學術評價改革,2014年開始,陳思和館長帶領團隊對校內外人文學者及人文學科評價體系進行了廣泛調研,已經取得一系列階段性成果。2016年,學校設立了以陳館長領銜的復旦大學人文社科評價研究中心,繼續(xù)推進評價新體系構建。2021年,人文社科評價研究中心牽頭申請并獲批國家智能評價與治理實驗基地,開啟了學校學術評價研究的新篇章。希望通過此次基地主辦的在線論壇,為人文學術評價的研究和實踐提供進一步指導,同時也希望引起學界對人文學科評價體系的更多思考和關注。他表示希望系列論壇能夠長期舉辦,學術評價是未來高校發(fā)展與學術發(fā)展的重要導向,需要經常聽取各位人文學者的專業(yè)建議。
趙星教授首先介紹了實驗基地當前圍繞文科評價研究開展的重點工作。他指出,在國家提出“破五唯”的戰(zhàn)略之后,如何盡快確立更加科學和良性的新型評價模式成為擺在學界面前的重要問題?;貙⑸钊胙芯糠诸愒u價、貢獻評價、文科評價(含新文科評價)、代表作制度、同行評議制度等評價難點問題,總結文科評價新范型,探索具有可操作性的解決方案。
北京大學中文系陳平原教授針對“人文學項目化管理的利弊”這一問題展開了深入分析。他認為項目化運作提高了規(guī)劃與管理效率,在工程技術領域大有成就,但對于人文學科并不適合。學科不一樣,一個好的哲學家、文學家、史學家,不需要很多幫手,也不需要很多課題費,關鍵是心境、時間及空間。他建議降低科研經費在評估體系中的權重,改變獎勵學術的機制,注重成果獎勵。今天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應該鼓勵那些天馬行空、不拘一格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表達,希望人文學科評價制度中能夠保留一塊相對寬松、可供自由馳騁的天地,選擇或允許一小部分人進行另外一種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研究境界的探索。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葛劍雄教授認為對于人文學者、人文研究成果,應該有獨立的以學術為主的評估標準。他強調了人文學科評價中的實質規(guī)范問題,科學是必須量化的,而人文是不可量化的,對于科學的、物質的部分,應當要制定嚴格的評估標準,對于其中人文的部分,應該尊重學術共同體,且不能局限在小同行的學術圈,針對學科的實際情況,建立具有針對性的評價體系。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孫郁教授從“應對學術評價”的實踐出發(fā),重點論述了評價標準與個性發(fā)展的矛盾。他指出,沒有差異化的精神資源,缺乏彼此對撞的交流和對話,沒有不同的知識背景和話語邏輯的交流,就很難碰撞出思想火花。他談到人才引進渠道多樣化,自設二級學科,推進機構合作等具體舉措,期待教育生態(tài)能夠呈現(xiàn)多樣性,在追求評價的“高分”之外,也耕耘出別人沒有的、自己喜愛的園地。
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高瑞泉教授指出,良性的學術評價活動能促進中國中國哲學的繁榮。繁榮不僅指學術生產在量上的增加,更重要的是理論的多樣性和思想創(chuàng)造性的開發(fā)。哲學是派別性較強的學科,單一的哲學派別難免有排他性,只追求量的增加可能陷入圈內的自我循環(huán)。他認為中國哲學在創(chuàng)造期就內在地包含了廣義的學術評價,通過學術評價、學術批評來從事學術研究不僅涉及到哲學的繁榮,也關系到哲學教育的成果,在學術共同體內部要鼓勵更加充分的自由討論。
陳思和館長對各位報告專家的觀點進行了總結和呼應,指出當前不合理的學術評價制度和做法使得學術研究功利化,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青年教師的學術發(fā)展路徑,從而對學科的健康發(fā)展產生傷害,人文學術評價的改革迫在眉睫。實驗基地后續(xù)還將繼續(xù)與人文學者保持密切聯(lián)系,就人文學術評價的改革和實踐共同探討,推出可落地的方案。
后續(xù)實驗基地將持續(xù)推進與學術界、產業(yè)界等多方的交流與合作,以客觀數(shù)據(jù)、創(chuàng)新方法和同行評議的多維融合模式開展戰(zhàn)略咨詢研究、學科規(guī)劃研究和學術前沿研究,配合國家部委和各高校和探索孕育出評價、治理與科學決策的中國高校學術治理新模式。(來源:復旦大學)
核能科普進校園:百萬青少年如何從“恐核”走向“擁核”?中國核
中國核融智享行業(yè)協(xié)會以“核能科普進校園”行動掀起認知革命,通...(871 )人閱讀時間:2025-05-21強基計劃有哪些高校參與:附強基計劃39所高校
強基計劃,即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是教育部自2020年起開展...(547 )人閱讀時間:2025-05-182025年強基計劃39所大學名單一覽表(附招生計劃)
強基計劃作為國家培養(yǎng)基礎學科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的重要項目,繼續(xù)吸引...(514 )人閱讀時間:2025-05-1839所強基計劃高校有哪些:附39所985強基入圍分數(shù)
強基計劃,作為我國選拔基礎學科拔尖、綜合素質優(yōu)秀學生的一項重...(646 )人閱讀時間:2025-05-18